





2025-08-14 16:01:00
压铸冷料是指在充型过程中,因金属液温度过低或局部过度冷却,导致其流动性显著下降,无法完整填充模具型腔而在铸件特定位置形成的缺陷。典型表现为:铸件局部表面粗糙暗淡、存在明显流痕或层状结构,严重时伴随内部缩松、气孔聚集,甚至出现未完全熔化的固态颗粒残留。该缺陷多发于远离浇口的薄壁区域、深腔底部或模具温度较低的部位。
熔炼阶段:合金熔化不充分,炉内温度波动大,导致出炉金属液实际温度低于工艺下限;或长时间保温造成成分偏析,局部产生低温区。
转运过程:保温炉功率不足、转运管道散热过快,或压室预热温度不够,致使金属液在进入型腔前已显著降温。
压射准备:金属液在压室内停留时间过短,未完成热平衡即启动压射,导致前端金属液提前凝固。
流道设计不合理:直浇道截面积突变、横浇道过长或弯曲度过大,增加金属液流动阻力,延长填充时间并加剧温降。
模具温度分布不均:局部散热能力过强(如未设置蓄热镶块),或冷却水路距离型腔过近,导致金属液快速冷却。
模具表面状态差:分型面磨损、飞边堆积或脱模剂喷涂过量,阻碍金属液流动并加速冷却。
压射参数失衡:低速高压组合下,慢速压射延长了金属液降温时间,而高压补缩反而加剧湍流卷气,恶化冷料风险。
保压与开模时机错误:保压时间不足导致补缩不良,或开模延迟使铸件在模具内持续冷却收缩,加重冷料区缺陷。
浇注量控制失准:单次浇注量过多导致压室残留冷料反复循环使用,或过少引发断流现象。
合金成分偏差:如铝合金中硅含量偏低会降低流动性,镁合金中稀土元素添加量不足影响结晶行为。
回炉料管理混乱:含杂质或氧化皮的回收料未经严格筛选直接掺入,降低金属液纯净度与流动性。
熔炼环节:采用双联炉工艺,主炉维持高温熔化,辅炉精确控温至工艺窗口上限;配置在线测温仪实时监控出炉温度。
转运保温:缩短炉前停留时间,使用带加热功能的转运包,压室加装电热套保持金属液温度。
模具预热:根据合金种类设定梯度预热温度(如铝合金模具预热至200-250℃),重点加热易发冷料区域。
流道重构:将直浇道改为渐扩式结构,横浇道采用圆滑过渡,减少流动阻力;增设缓冲槽平稳金属液流速。
热平衡设计:在薄壁或深腔部位嵌入导热性适中的陶瓷镶块,平衡局部散热速度;调整冷却水路间距至合理范围。
表面处理:定期抛光型腔表面,清理分型面飞边,控制脱模剂喷涂量为薄而均匀的雾状。
压射制度:采用“快-慢-快”三级压射模式,首段高速保证充型效率,末段增压强化补缩;根据铸件厚度调整比压峰值。
时间控制:通过试验确定最佳保压时间(通常为凝固时间的70%-80%),设置自动开模触发信号防止过度冷却。
浇注量校准:根据铸件体积精确计算单次浇注量,避免压室残留冷料累积。
原材料管控:建立合金成分数据库,每批次进行光谱分析;严格控制回炉料比例(建议不超过30%)。
精炼除气:采用氩气旋转喷吹+覆盖剂联合精炼,降低金属液氢含量;静置除渣时间不少于15分钟。
目视判定:观察铸件表面是否存在异常暗斑或流痕,敲击冷料区听声音沉闷则表明内部存在疏松。
快速验证:取缺陷部位试样进行低倍组织观察,若发现未熔透的颗粒状物质可确认为冷料。
临时对策:适当提高浇注温度(每次上调10℃直至消除缺陷),清理压室残留冷料,紧急情况下可更换新金属液试产。
周期性保养:每生产500-800模次后彻底清理模具流道,检查压室磨损情况;每月校验一次测温设备精度。
数据追溯:记录每次生产的金属液温度、模具温度及工艺参数,建立缺陷发生规律图谱。
人员培训:强化操作工对温度敏感性的认识,规范加料、压射等关键动作的标准流程。
通过上述综合措施,可有效控制冷料缺陷的产生。核心在于建立从熔炼到压铸的全流程温度保障体系,结合模具结构的精细化设计和工艺参数的动态优化,最终实现高质量铸件的稳定生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