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

2025-08-13 15:58:41
气辅压铸是一种结合传统压铸与气体介入的创新工艺,通过高压惰性气体(如氮气)在金属液固化过程中动态塑造中空结构或功能通道。以下是对该技术的详细介绍:
基本原理:在压铸模具内注入液态金属后,待其部分凝固形成表层壳时,通过预设的气体喷射器向型腔内部注入高压惰性气体。气体推动未完全凝固的残余熔体流入预先设计的次级腔或特定区域,从而在铸件内部形成中空结构或复杂流道。
关键步骤熔体剂量与填充:与传统压铸相同,首先完成金属液的定量注入。气体注入时机控制:需精确控制气体注入的延迟时间,以确保此时已形成足够厚度的固化层来引导熔体流动。次级腔泄压与挤压:通过闸阀开启次级腔,使残余熔体被挤压至指定区域,同时维持气体压力以压缩固化组织。后处理:取出铸件并清理次级腔中的多余材料。
高精度控制:采用传感器实时监测模具温度、内部压力及气体注入路径,确保工艺稳定性。
模块化系统设计:包含气体喷射模块、闸阀模块及中央控制单元(如MAGIT模块),支持多通道独立控制,最高气压可达500巴。
材料适应性强:适用于铝合金、镁合金等轻金属,可制造薄壁复杂结构件。
设计自由度提升:可生产传统压铸难以实现的复杂中空结构,将多个零部件整合为一体,减少后续焊接或组装工序。
材料与成本优化:通过中空设计显著减轻重量,同时减少材料消耗;取消型芯或插件需求,降低模具复杂度和生产成本。
性能增强:中空结构可集成冷却管道或介质通道,提升散热效率;强化筋布局优化力学性能,提高刚度与强度。
质量改善:内部气道光滑均匀,减少泄漏风险;避免传统压铸中的缩孔、气孔缺陷,提升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。
新能源汽车:电机外壳集成冷却管道、电池包轻量化框架。
电子工业:高散热性外壳、电力电子器件的热管理组件。
航空航天:高强度轻量化结构件、流体控制阀门。
总的来说,气辅压铸通过精准的气流控制突破了传统压铸的几何限制,成为轻量化、高性能铸件制造的关键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