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

2025-08-08 15:29:11
压铸产品缩陷(又称凹痕)是压铸生产过程中常见的表面缺陷之一,表现为铸件厚实部位出现的平滑下陷区域。以下是对其成因及解决措施的综合分析:
收缩因素设计不合理:铸件壁厚差异过大,热节部位未有效分散热量。浇道配置不当:内浇口位置远离热节或截面积过小,导致补缩能力不足。压射参数不足:压射比压偏低或保压时间不足,无法充分补充收缩导致的体积缩减。模具局部过热:加剧金属液收缩,形成集中缩孔并反映至表面。
冷却系统问题冷却不均匀:模具冷却水路布局不合理,导致铸件凝固过程中温差大,引发局部收缩应力。
工艺操作影响开模时机过早:铸件未完全凝固即开模,导致表层软化变形。浇注温度过高:金属液收缩量增加,同时气体含量上升,加重缩陷风险。
优化铸件与模具设计改进结构设计:避免壁厚突变,采用渐变过渡;在热节处增设筋条或空心结构以加速散热。调整浇道系统:增大内浇口截面积,优化其位置与方向,确保合金液有序填充并优先补缩热节部位。设置溢流排气系统:通过溢流槽排出气体和夹杂物,减少气孔对缩陷的影响。
调控压铸工艺参数提高压射压力与保压时间:增强增压补缩能力,尤其在高速压射后维持高压以确保金属液持续补给。降低浇注温度: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尽量降低,减少收缩量和含气量。精准控制开模时间:结合铸件凝固模拟,确保开模时已完全凝固。
应用先进技术强化补缩局部挤压技术:在模具中集成挤压销,于金属半固态阶段施加高压直接补缩,消除内部缩松。需精确控制挤压压力、时机及深度。高压点冷技术:针对厚壁部位型芯实施高压冷却,加厚激冷层以促进顺序凝固,减少缩孔倾向。仿形减重设计:通过挖空热节部位或设计减重槽,缩小热节体积并改善散热条件。
模具温控与维护动态温度管理:利用红外热成像监测模具温度分布,合理布置冷却水路,重点控制热节区域温度。定期检修模具:修复模腔裂纹,清理残留物,防止因模具损伤导致的异常收缩。
总的来说,缩陷的形成涉及设计、工艺、设备等多方面因素,需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解决。若缺陷出现在功能面或承压部位,还需结合浸渗处理或焊补等方式进行补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