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

2025-08-06 15:41:14
压铸的进料方式直接影响生产效率、产品质量及适用范围,以下是主流的 4类核心进料方式 及其技术特点与典型应用场景:
原理:工人通过铲子/坩埚向压射室人工添加金属液。
局限:效率低、温度波动大,仅适用于小批量试制或特殊合金。
例:实验室研发新型镁合金时的初期测试。
升级方案:机械臂+定量炉实现定时定量供料,减少人为误差。
优势:提升良率稳定性,降低工人劳动强度。
智能联动:可集成至中央控制系统,匹配压铸机节拍。
例:中型铝合金汽车零部件生产线。
工作流程:
① 熔炉独立保温 → ② 机械手舀取金属液 → ③ 注入压射室 → ④ 冲头推进成型
适用材料:铝、镁、铜等高熔点合金(典型铝液温度670℃)。
工业场景:汽车发动机缸体、变速箱壳体等大型结构件。
关键设计:鹅颈管输送系统防金属液飞溅,液压驱动提供稳定压力。
颠覆性设计:压射缸直接浸入熔炉,省去单独供料步骤。
速度优势:理论循环周期比冷室快30%,适合薄壁小件高速生产。
材料限制:仅限低熔点锌/锡合金(熔点<450℃),避免熔蚀钢制压射冲头。
代表产品:手机金属框架、微型齿轮等3C精密零件。
创新点:在压射前抽取型腔空气至负压状态(<10kPa),同步注入金属液。
质量突破:气孔率降低90%,延伸率提升至8%-12%(普通压铸仅1-3%)。
应用案例:新能源汽车减震塔支架,满足ASTM B39标准疲劳测试。
材料革命:将固态初晶+液态共晶混合物(固相率50-60%)注入模具。
性能提升:抗拉强度接近锻造水平,解决传统压铸热处理开裂难题。
典型工件:摩托车轮毂、高铁制动盘等安全关键部件。
指标 | 冷室压铸 | 热室压铸 | 真空压铸 | 半固态压铸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适用材料 | Al/Mg/Cu | Zn/Sn | Al/Mg | Al/Mg |
典型壁厚(mm) | 2.5-8 | 1-3 | 3-6 | 4-10 |
最大铸件重量(kg) | 50+ | <10 | ≤20 | ≤30 |
初始投资成本 | ★★★☆ | ★★☆☆ | ★★★★☆ | ★★★★★ |
单件能耗(kWh/kg) | 0.8-1.2 | 0.6-0.9 | 1.0-1.5 | 1.2-1.8 |
气孔率(%) | 1-3 | 2-5 | <0.5 | 0.8-1.5 |
大批量生产+复杂结构 → 优先冷室压铸(配合自动给汤系统)
微型精密件+快速周转 → 热室压铸(注意模具冷却通道设计)
承受动载荷的关键件 → 真空压铸或半固态工艺(需预留更高加工余量)
多品种小批量柔性制造 → 冷室+模块化快速换模系统(SMED理念)
现代压铸厂常采用 复合进料策略:主产线用冷室+自动给汤保证产能,新品开发阶段配置真空压铸单元进行工艺验证。这种组合既保障经济性,又能满足高端产品的力学性能要求。